跳转至

计算机网络面试题(爪哇程序员)

请简述TCP和UDP的区别

原文:https://zwmst.com/1578.html

TCP和UDP是OSI模型中的运输层中的协议。TCP提供可靠的通信传输,而UDP则常被用于让 广播和细节控制交给应用的通信传输。 两者的区别大致如下:

  • TCP面向连接,UDP面向非连接即发送数据前不需要建立链接
  • TCP提供可靠的服务(数据传输),UDP无法保证
  • TCP面向字节流,UDP面向报文
  • TCP数据传输慢,UDP数据传输快
  • 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
  • 在一个TCP连接中,仅有两方进行彼此通信,因此广播和多播不能用于TCP
  • TCP使用校验和,确认和重传机制来保证可靠传输
  • TCP使用累积确认
  • 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实现流量控制,通过动态改变窗口的大小进行拥塞控制

TCP对应的协议和UDP对应的协议

原文:https://zwmst.com/1580.html

TCP对应的协议:

  • FTP:定义了文件传输协议,使用21端口。
  • Telnet:一种用于远程登陆的端口,使用23端口,用户可以以自己的身份远程连接到计 算机上,可提供基于DOS模式下的通信服务。
  • SMTP:邮件传送协议,用于发送邮件。服务器开放的是25号端口。
  • POP3:它是和SMTP对应,POP3用于接收邮件。POP3协议所用的是110端口。
  • HTTP:是从Web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

UDP对应的协议:

  • DNS:用于域名解析服务,将域名地址转换为IP地址。DNS用的是53号端口。
  •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使用161号端口,是用来管理网络设备的。由于网络设备很 多,无连接的服务就体现出其优势。
  • TFTP(Trival File TransferProtoca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该协议在熟知端口69上使 用UDP服务。

有哪些私有(保留)地址?

原文:https://zwmst.com/1582.html

A类:10.0.0.0 – 10.255.255.255

B类:172.16.0.0 – 172.31.255.255

C类:192.168.0.0 – 192.168.255.255

你能说一说OSI七层模型?

原文:https://zwmst.com/1584.html

image-20210814132242590

说一说TCP、IP四层模型

原文:https://zwmst.com/1586.html

如果你不了解,请直接点击阅读:TCP/IP四层模型

简述IP地址的分类?

原文:https://zwmst.com/1588.html

IP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 A类地址的前8位是网络地址,B类地址的前16位是网络地址,C 类地址的前24位是网络地址。

A类地址: 1.0.0.0~126.0.0.0

B类地址:128.0.0.0 ~ 191.255.255.255

C类地址:192.0.0.0 ~ 223.255.255.255

D类地址:224.0.0.0 ~ 239.255.255.255 (作为多播使用)

E类地址:保留

A,B,C是基本类,D、E类作为多播和保留使用。主机号,全0的是网络号,主机号全1的是广播 地址。

简述ARP地址解析协议工作原理

原文:https://zwmst.com/1590.html

首先, 每个主机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简历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 对应关系。

当源主机要发送数据时,首先检查自己的ARP列表中是否有对应的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如果 有就直接发送数据,如果没有,就向本网段的所有的主机发送ARP数据包, 该数据包括的内容 由:源主机IP地址,源主机的MAC地址,目的主机的IP地址

当本网络的所有主机收到ARP数据包时,首先检查数据包中的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 果不是,则忽略该数据包,如果是,则首先从数据包中取出源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到ARP 列表中,如果已经存在,则覆盖,然后将自己的MAC地址中放入到ARP响应包中,告诉源主机 自己是它想找的MAC地址。

源主机接收到ARP响应包后,将目的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到ARP列表,并利用此消息发送 数据。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广播发送ARP请求,单播发送ARP响应。

简述ICMP、TFTP、HTTP、NAT、DHCP协议

原文:https://zwmst.com/1592.html

ICMP :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TFTP: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个用来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进行简单的文件传输的协议,提 供不复杂、开销不大的文件传输服务

HTTP:超文本传输层协议,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

NAT协议:网络地址转换接入广域网(WAN)技术,是一种将私有地址转换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

DHCP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使用UDP协议工作。给内部的网络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动的 分配IP地址。

RARP是逆地址解析协议,作用是完成从硬件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RARP只能用于具有广播 能力的网络。封装一个RARP的数据包里面有MAC地址, 然后广播到网络上,当服务器收到请求包后,就查找对应的MAC地址的IP地址装入到响应报文中发送给请求者。

一些常见的端口号及其用途:

TCP 21端口 : FTP 文件传输服务

TCP 23 端口:TELNET 终端仿真服务

TCP 25端口:SMTP简单邮件传输服务

UDP 53端口:DNS域名解析服务

TCP 80端口:HTTP超文本传输服务

TCP 109端口:POP2邮局协议2

TCP 110端口 : POP3邮局协议版本3使用的端口

UDP 69 端口:TFTP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3306:Mysql端口号

说一说TCP的三次握手

原文:https://zwmst.com/1594.html

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连接是通过三次握手进行初始化的。三次握 手的目的是同步连接双方的序列号和确认号并交换TCP窗口大小信息

image-20210814132622711

核心思想:让双方都证实对方能发收。知道对方能收是因为收到对方的因为收到信息之 后发的回应(ACK)。

客户端–发送带有 SYN 标志的数据包–一次握手–服务端

服务端–发送带有 SYN/ACK 标志的数据包–二次握手–客户端

客户端–发送带有带有 ACK 标志的数据包–三次握手–服务端

为什么TCP要三次握手

原文:https://zwmst.com/1596.html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建立可靠的通信信道,说到通讯,简单来说就是数据的发送与接收,而三次 握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双方确认自己与对方的发送与接收是正常的。

第一次握手:Client 什么都不能确认;Server 确认了对方发送正常,自己接收正常

第二次握手:Client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Server 确认了: 对方发送正常,自己接收正常

第三次握手:Client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Server 确认了: 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

所以三次握手就能确认双发收发功能都正常,缺一不可。

TCP建立连接时为什么要传回 SYN

原文:https://zwmst.com/1598.html

接收端传回发送端所发送的 SYN 是为了告诉发送端,我接收到的信息确实就是你所发送的信号了。

SYN是TCP/IP建立连接时使用的握手信号。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正常的TCP网络连接时,客户机首先发出一个SYN消息,服务器使用SYN-ACK应答表示接收到了这个消息,最后客户机再以ACK(Acknowledgement[汉译:确认字符,在数据通信传输中,接收站发给发送站的一种传输控制字符。它表示确认发来的数据已经接受无误。])消息响应。这样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才能建立起可靠的TCP连接,数据才可以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递。

TCP为什么要四次挥手

原文:https://zwmst.com/1600.html

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数据传送结束后发出连接释放的通知,待对方确认后进入半关闭状态。当另 一方也没有数据再发送的时候,则发出连接释放通知,对方确认后就完全关闭了TCP连接。

举个例子:A 和 B 打电话,通话即将结束后,A 说“我没啥要说的了”,B回答“我知道了”,但 是 B 可能还会有要说的话,A 不能要求 B 跟着自己的节奏结束通话,于是 B 可能又巴拉巴拉说 了一通,最后 B 说“我说完了”,A 回答“知道了”,这样通话才算结束。

上面讲的比较概括,推荐一篇讲的比较细致的文章:https://blog.csdn.net/qzcsu/article/details/72861891

滑动窗口和流量控制

原文:https://zwmst.com/1602.html

TCP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为了控制发送方发送速率,保证接收方来得及接 收。 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报文中的窗口字段可以用来控制发送方窗口大小,从而影响发送方的发 送速率。将窗口字段设置为 0,则发送方不能发送数据。

拥塞控制

原文:https://zwmst.com/1605.html

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要 变坏。这种情况就叫拥塞。拥塞控制就是为了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就可以使网 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拥塞控制所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 络负荷。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 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相反,流量控制往往是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是个端到端的问题。 流量控制所要做到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为了进行拥塞控制,TCP 发送方要维持一个 拥塞窗口(cwnd) 的状态变量。拥塞控制窗口的大 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取为拥塞窗口和接收方的 接受窗口中较小的一个。

TCP的拥塞控制采用了四种算法,即 慢开始 、 拥塞避免 、快重传 和 快恢复。在网络层也可以 使路由器采用适当的分组丢弃策略(如主动队列管理 AQM),以减少网络拥塞的发生。

  • 慢开始: 慢开始算法的思路是当主机开始发送数据时,如果立即把大量数据字节注入到 网络,那么可能会引起网络阻塞,因为现在还不知道网络的符合情况。经验表明,较好 的方法是先探测一下,即由小到大逐渐增大发送窗口,也就是由小到大逐渐增大拥塞窗 口数值。cwnd初始值为1,每经过一个传播轮次,cwnd加倍。
  • 拥塞避免: 拥塞避免算法的思路是让拥塞窗口cwnd缓慢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 RTT就把发送放的cwnd加1.
  • 快重传与快恢复: 在 TCP/IP 中,快速重传和恢复(fast retransmit and recovery, FRR)是一种拥塞控制算法,它能快速恢复丢失的数据包。没有 FRR,如果数据包丢失 了,TCP 将会使用定时器来要求传输暂停。在暂停的这段时间内,没有新的或复制的数 据包被发送。有了 FRR,如果接收机接收到一个不按顺序的数据段,它会立即给发送机 发送一个重复确认。如果发送机接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它会假定确认件指出的数据段丢 失了,并立即重传这些丢失的数据段。有了 FRR,就不会因为重传时要求的暂停被耽 误。 当有单独的数据包丢失时,快速重传和恢复(FRR)能最有效地工作。当有多个 数据信息包在某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丢失时,它则不能很有效地工作。

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地址到显示主页的过程

原文:https://zwmst.com/1607.html

百度好像最喜欢问这个问题。

打开一个网页,整个过程会使用哪些协议

图解(图片来源:《图解HTTP》):

image-20210814132940082

总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 DNS解析

  2. TCP连接

  3. 发送HTTP请求

  4. 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HTTP报文

  5. 浏览器解析渲染页面

  6. 连接结束

具体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6879700

HTTP协议包括哪些请求?

原文:https://zwmst.com/1609.html

GET:对服务器资源的简单请求

POST:用于发送包含用户提交数据的请求

HEAD:类似于GET请求,不过返回的响应中没有具体内容,用于获取报头

PUT:传说中请求文档的一个版本

DELETE:发出一个删除指定文档的请求

TRACE:发送一个请求副本,以跟踪其处理进程

OPTIONS:返回所有可用的方法,检查服务器支持哪些方法

CONNECT:用于ssl隧道的基于代理的请求

320.网络 7 层架构

原文:https://zwmst.com/3654.html

7 层模型主要包括:

  1. 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 1、0 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 数据链路层:主要将从物理层接收的数据进行 MAC 地址(网卡的地址)的封装与解封装。常把这一层的数据叫做帧。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交换机,数据通过交换机来传输。
  3. 网络层:主要将从下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 IP 地址(例 192.168.0.1)的封装与解封装。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路由器,常把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数据包。
  4. 传输层: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 端口 80 等),如:TCP(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与 TCP 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 QQ 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在进行重组。常常把这一层数据叫做段。
  5. 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 IP 也可以是 MAC 或者是主机名)
  6. 表示层:主要是进行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释、加密与解密、压缩与解压缩等(也就是把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东西转换成人能够能识别的东西(如图片、声音等))
  7. 应用层 主要是一些终端的应用,比如说FTP(各种文件下载),WEB(IE浏览),QQ之类的(你就把它理解成我们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的东西.就 是终端应用)。

321.TCP/IP 原理

原文:https://zwmst.com/3656.html

TCP/IP 协议不是 TCP 和 IP 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 TCP/IP 协议族。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 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322.网络访问层(Network Access Layer)

原文:https://zwmst.com/3658.html

网络访问层(Network Access Layer)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指出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相连

323.网络层(Internet Layer)

原文:https://zwmst.com/3660.html

网络层(Internet Layer)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其功能是使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标。这些分组可能经由不同的网络,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也可能不同。高层如果需要顺序收发,那么就必须自行处理对分组的排序。互联网层使用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

324.传输层(Tramsport Layer-TCP/UDP)

原文:https://zwmst.com/3662.html

传输层(Tramsport Layer)使源端和目的端机器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这一层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报文传输和对上层应用的连接服务。为此,除了基本的数据传输外,它还有可靠性保证、流量控制、多路复用、优先权和安全性控制等功能。UDP 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的协议,主要用于不需要 TCP 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应用程序。

325.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原文:https://zwmst.com/3665.html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包括:**虚拟终端协议(TELNET,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域名服务(DNS,Domain Name

326.TCP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原文:https://zwmst.com/3668.html

TCP 在传输之前会进行三次沟通,一般称为“三次握手”,传完数据断开的时候要进行四次沟通,一般称为“四次挥手”。

327.数据包说明

原文:https://zwmst.com/3670.html

  1. 源端口号( 16 位):它(连同源主机 IP 地址)标识源主机的一个应用进程。
  2. 目的端口号( 16 位):它(连同目的主机 IP 地址)标识目的主机的一个应用进程。这两个值加上 IP 报头中的源主机 IP 地址和目的主机 IP 地址唯一确定一个 TCP 连接。
  3. 顺序号 seq( 32 位):用来标识从 TCP 源端向 TCP 目的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顺序号。如果将字节流看作在两个应用程序间的单向流动,则TCP 用顺序号对每个字节进行计数。序号是 32bit 的无符号数,序号到达 2 的 32 次方 - 1 后又从 0 开始。当建立一个新的连接时, SYN 标志变 1 ,顺序号字段包含由这个主机选择的该连接的初始顺序号 ISN ( Initial Sequence Number )。
  4. 确认号 ack( 32 位):包含发送确认的一端所期望收到的下一个顺序号。因此,确认序号应当是上次已成功收到数据字节顺序号加 1 。只有 ACK 标志为 1 时确认序号字段才有效。 TCP 为应用层提供全双工服务,这意味数据能在两个方向上独立地进行传输。因此,连接的每一端必须保持每个方向上的传输数据顺序号。
  5. TCP 报头长度( 4 位):给出报头中 32bit 字的数目,它实际上指明数据从哪里开始。需要这个值是因为任选字段的长度是可变的。这个字段占 4bit ,因此 TCP 最多有 60 字节的首部。然而,没有任选字段,正常的长度是 20 字节。
  6. 保留位( 6 位):保留给将来使用,目前必须置为 0 。
  7. 控制位( control flags , 6 位):在 TCP 报头中有 6 个标志比特,它们中的多个可同时被设置为 1 。依次为:
    1. URG :为 1 表示紧急指针有效,为 0 则忽略紧急指针值。
    2. ACK :为 1 表示确认号有效,为 0 表示报文中不包含确认信息,忽略确认号字段。
    3. PSH :为 1 表示是带有 PUSH 标志的数据,指示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而不用等待缓冲区装满。
    4. RST :用于复位由于主机崩溃或其他原因而出现错误的连接。它还可以用于拒绝非法的报文段和拒绝连接请求。一般情况下,如果收到一个 RST 为 1 的报文,那么一定发生了某些问题。
    5. SYN :同步序号,为 1 表示连接请求,用于建立连接和使顺序号同步( synchronize )。
    6. FIN :用于释放连接,为 1 表示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即关闭本方数据流。
  8. 窗口大小( 16 位):数据字节数,表示从确认号开始,本报文的源方可以接收的字节数,即源方接收窗口大小。窗口大小是一个 16bit 字段,因而窗口大小最大为 65535 字节。
  9. 校验和( 16 位):此校验和是对整个的 TCP 报文段,包括 TCP 头部和 TCP 数据,以 16 位字进行计算所得。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字段,一定是由发送端计算和存储,并由接收端进行验证。
  10. 紧急指针( 16 位):只有当 URG 标志置 1 时紧急指针才有效。TCP 的紧急方式是发送端向另一端发送紧急数据的一种方式。
  11. 选项:最常见的可选字段是最长报文大小,又称为 MSS(Maximum Segment Size) 。每个连接方通常都在通信的第一个报文段(为建立连接而设置 SYN 标志的那个段)中指明这个选项,它指明本端所能接收的最大长度的报文段。选项长度不一定是 32 位字的整数倍,所以要加填充位,使得报头长度成为整字数。
  12. 数据: TCP 报文段中的数据部分是可选的。在一个连接建立和一个连接终止时,双方交换的报文段仅有 TCP 首部。如果一方没有数据要发送,也使用没有任何数据的首部来确认收到的数据。在处理超时的许多情况中,也会发送不带任何数据的报文段。

328.三次握手

原文:https://zwmst.com/3673.html

第一次握手:主机 A 发送位码为 syn=1,随机产生 seqnumber=1234567 的数据包到服务器,主机 B由 SYN=1 知道,A 要求建立联机; 第二次握手:主机 B 收到请求后要确认联机信息,向 A 发 送 ack number=( 主 机 A 的seq+1),syn=1,ack=1,随机产生seq=7654321 的包 第三次握手:主机 A 收到后检查 ack number 是否正确,即第一次发送的 seq number+1,以及位码ack 是否为 1,若正确,主机 A 会再发送 ack number=(主机 B 的 seq+1),ack=1,主机 B 收到后确认

329.四次挥手

原文:https://zwmst.com/3675.html

TCP 建立连接要进行三次握手,而断开连接要进行四次。这是由于 TCP 的半关闭造成的。因为 TCP 连接是全双工的(即数据可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递)所以进行关闭时每个方向上都要单独进行关闭。这个单方向的关闭就叫半关闭。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就发送一个 FIN 来向另一方通告将要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

  1. 关闭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连接:首先客户端 A 发送一个 FIN,用来关闭客户到服务器的数据传送,然后等待服务器的确认。其中终止标志位 FIN=1,序列号 seq=u
  2. 服务器收到这个 FIN,它发回一个 ACK,确认号 ack 为收到的序号加 1。
  3. 关闭服务器到客户端的连接:也是发送一个 FIN 给客户端。
  4. 客户段收到 FIN 后,并发回一个 ACK 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 seq 设置为收到序号加 1。

    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

    主机 A 发送 FIN 后,进入终止等待状态, 服务器 B 收到主机 A 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就立即给主机 A 发送确认,然后服务器 B 就进入 close-wait 状态,此时 TCP 服务器进程就通知高层应用进程,因而从 A 到 B 的连接就释放了。此时是“半关闭”状态。即 A 不可以发送给B,但是 B 可以发送给 A。此时,若 B 没有数据报要发送给 A 了,其应用进程就通知 TCP 释放连接,然后发送给 A 连接释放报文段,并等待确认。A 发送确认后,进入 time-wait,注意,此时 TCP 连接还没有释放掉,然后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设置的 2MSL 后,A 才进入到close 状态。

330.HTTP 原理

原文:https://zwmst.com/3680.html

HTTP 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无状态是指客户机(Web 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不需要建立持久的连接,这意味着当一个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然后服务器返回响应(response),连接就被关闭了,在服务器端不保留连接的有关信息.HTTP 遵循请求(Request)/应答(Response)模型。客户机(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适当的应答。所有 HTTP 连接都被构造成一套请求和应答。

331.传输流程-地址解析

原文:https://zwmst.com/3682.html

如用客户端浏览器请求这个页面:http://localhost.com:8080/index.htm 从中分解出协议名、主机名、端口、对象路径等部分,对于我们的这个地址,解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协议名:http 主机名:localhost.com 端口:8080 对象路径:/index.htm

在这一步,需要域名系统 DNS 解析域名 localhost.com,得主机的 IP 地址。

332.封装 HTTP 请求数据包

原文:https://zwmst.com/3684.html

把以上部分结合本机自己的信息,封装成一个 HTTP 请求数据包

333.封装成 TCP 包并建立连接

原文:https://zwmst.com/3687.html

封装成 TCP 包,建立 TCP 连接(TCP 的三次握手)

334.客户机发送请求命

原文:https://zwmst.com/3689.html

客户机发送请求命令:建立连接后,客户机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请求方式的格式为:统一资源标识符(URL)、协议版本号,后边是 MIME 信息包括请求修饰符、客户机信息和可内容。

335.服务器响应

原文:https://zwmst.com/3691.html

服务器接到请求后,给予相应的响应信息,其格式为一个状态行,包括信息的协议版本号、一个成功或错误的代码,后边是 MIME 信息包括服务器信息、实体信息和可能的内容。

336.服务器关闭 TCP 连接

原文:https://zwmst.com/3693.html

服务器关闭 TCP 连接:一般情况下,一旦 Web 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了请求数据,它就要关闭 TCP 连接,然后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TCP 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浏览器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网络带宽。

337.HTTPS

原文:https://zwmst.com/3695.html

HTTPS(全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是以安全为目标的HTTP 通道,简单讲是 HTTP 的安全版。即 HTTP 下加入 SSL 层,HTTPS 的安全基础是 SSL。其所用的端口号是 443。

338.建立连接获取证书

原文:https://zwmst.com/3697.html

SSL 客户端通过 TCP 和服务器建立连接之后(443 端口),并且在一般的 tcp 连接协商(握手)过程中请求证书。即客户端发出一个消息给服务器,这个消息里面包含了自己可实现的算法列表和其它一些需要的消息,SSL 的服务器端会回应一个数据包,这里面确定了这次通信所需要的算法,然后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证书。(证书里面包含了服务器信息:域名。申请证书的公司,公共秘钥)。

339.证书验证

原文:https://zwmst.com/3699.html

Client 在收到服务器返回的证书后,判断签发这个证书的公共签发机构,并使用这个机构的公共秘钥确认签名是否有效,客户端还会确保证书中列出的域名就是它正在连接的域名。

340.数据加密和传输

原文:https://zwmst.com/3701.html

如果确认证书有效,那么生成对称秘钥并使用服务器的公共秘钥进行加密。然后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使用它的私钥对它进行解密,这样两台计算机可以开始进行对称加密进行通信。

341. CDN 原理

原文:https://zwmst.com/3708.html

CND 一般包含分发服务系统、负载均衡系统和管理系统

342.分发服务系统

原文:https://zwmst.com/3711.html

其基本的工作单元就是各个 Cache 服务器。负责直接响应用户请求,将内容快速分发到用户;同时还负责内容更新,保证和源站内容的同步。

根据内容类型和服务种类的不同,分发服务系统分为多个子服务系统,如:网页加速服务、流媒体加速服务、应用加速服务等。每个子服务系统都是一个分布式的服务集群,由功能类似、地域接近的分布部署的 Cache 集群组成。

在承担内容同步、更新和响应用户请求之外,分发服务系统还需要向上层的管理调度系统反馈各个Cache 设备的健康状况、响应情况、内容缓存状况等,以便管理调度系统能够根据设定的策略决定由哪个 Cache 设备来响应用户的请求。

343.负载均衡系统

原文:https://zwmst.com/3713.html

负载均衡系统是整个 CDN 系统的中枢。负责对所有的用户请求进行调度,确定提供给用户的最终访问地址。

使用分级实现。最基本的两极调度体系包括全局负载均衡(GSLB)和本地负载均衡(SLB)。

GSLB 根据用户地址和用户请求的内容,主要根据就近性原则,确定向用户服务的节点。一般通过 DNS解析或者应用层重定向(Http 3XX 重定向)的方式实现。

SLB 主要负责节点内部的负载均衡。当用户请求从 GSLB 调度到 SLB 时,SLB 会根据节点内各个Cache 设备的工作状况和内容分布情况等对用户请求重定向。SLB 的实现有四层调度(LVS)、七层调度(Nginx)和链路负载调度等。

344.管理系统

原文:https://zwmst.com/3715.html

分为运营管理和网络管理子系统。

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 CDN 系统的设备管理、拓扑管理、链路监控和故障管理,为管理员提供对全网资源的可视化的集中管理,通常用 web 方式实现。

运营管理是对 CDN 系统的业务管理,负责处理业务层面的与外界系统交互所必须的一些收集、整理、交付工作。包括用户管理、产品管理、计费管理、统计分析等。



回到顶部